攀枝花市投资结构探讨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07-10-05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根据攀西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济总量五年翻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据测算,要实现五年翻番,除大力进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措施外,还需五年投入近4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力度也表明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和领域,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投资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它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如何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如何使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和结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将成为攀枝花社会经济的重大课题。

  “八五”以来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扩大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总量规模不断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投资结构显著改善,投资效果逐步提高,使攀枝花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社会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文立足2002年全市投资结构的现状,对攀枝花市的投资结构进行全面地分析,力图从投资结构上认识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围绕五年翻番的建设目标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攀枝花市投资结构的分析

  (一)投资主体结构——非国有投资发展缓慢,国有投资仍占主导地位

  投资主体是从事投资活动、具有资金来源和投资决策权力、享受投资收益并且相应承担投资责任的经济法人和自然人,它包括市场的三大基本行为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份额在全社会投资中一般只占20%——40%,而以企业和居民作为主体的私人投资份额往往占全社会投资份额的7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和审批权限逐步下放,投资决策权也365体育滚球:地从中央转移到地方,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同时大大简化了投资审批手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加之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城乡私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个人投资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种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使投资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有经济单位投资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镇集体企业投资、城乡私人投资并举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主体的格局。

  攀枝花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发展缓慢,直到1981年,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国有单位一统天下。从“九五”期间开始非国有投资开始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国有投资为主体的格局仍未改变。进入“十五”后非国有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例逐步增加,非国有投资增长开始加速。目前,非国有投资正在起步,国有投资仍占主导地位。

  攀枝花市投资结构中国有和非国有比例变化情况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投资额(亿元) 国 有 558456 264629 218474 342013
非国有 31211 70494 73492 126943
比重(%) 国 有 94.71 78.96 74.83 72.93
非国有 5.29 21.04 25.17 27.07
增速(%) 国 有 36.50 -31.20 -17.44 56.55
非国有 -22.62 63.30 4.25 72.73

  注: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和农村投资全部归入非国有投资。

  1、从纵向对比来看。“八五”初,攀枝花国有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为94.3%,“八五”末国有投资的比重为94.7%,整个“八五”期间非国有投资几乎没有增长。进入“九五”后,非国有投资增长加快,国有投资的比重开始下降,“九五”末是79%,比期初下降了15.7个百分点。此后两年,非国有投资又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到2002年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为73%,比2000年的79%仅下降6个百分点。因此在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民间投资发展的力度和水平尚显不足。

  2、从全省的横向对比来看。进入“十五”后,全省大部分地区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民间投资开始快速增长。到2001年,非国有投资已经占到全社会投资的半壁江山,全省非国有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低于50%的地区只有4个,攀枝花市是其中之一,其比重仅高于甘孜州,我市的非国有投资发展相与全省来讲还十分缓慢。

  

  全省各市、州非国有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情况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比重(%) 位次 比重(%) 位次 比重(%) 位次
四川省 45.09   51.69   51.82  
成都市 49.84 11 54.01 10 54.58 12
自贡市 60.30 5 55.82 9 61.33 3
攀枝花市 5.29 19 15.90 20 21.47 20
泸州市 67.27 1 56.46 8 53.51 14
德阳市 62.94 3 57.00 7 60.92 4
绵阳市 51.53 9 45.90 14 53.98 13
广元市 37.51 13 41.96 15 58.00 10
遂宁市 56.75 7 57.70 5 53.34 16
内江市 50.25 10 36.79 17 59.02 9
乐山市 59.36 6 58.85 4 67.67 1
南充市 46.44 12 53.77 11 59.48 7
眉山市     53.69 12 62.63 2
宜宾市 36.01 14 36.38 18 41.06 19
广安市 63.02 2 52.57 13 59.05 8
达州市 56.22 8 64.12 3 60.07 6
雅安市 62.29 4 72.96 1 60.86 5
巴中市 28.80 16 57.21 6 51.02 17
资阳市     34.35 19 53.48 15
阿坝州 22.13 18 65.42 2 45.76 18
甘孜州 22.68 17 41.94 16 10.64 21
凉山州 32.95 15 -44.54 21 55.90 11

  注:①非国有投资中包括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

  ②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和农村投资全部归入非国有投资。

  3、从投资内部结构看。到2002年,我市基本建设的85%为国有投资;更新改造投资99%以上是国有,只有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份额较少,只有8%的国有成分。在10亿元的非国有投资中,有6.6亿元用于各种形式的房地产投资;在10亿元的交通建设等城市公用行业的投资中,全部为国有投资,没有其他经济成分的介入。这说明,到2002年攀枝花尚未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在水、电、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行业的投资仍然由政府包揽。合理的投资结构应是开放性的投资结构,应能有效地吸纳外来资本,具有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开放性。

  (二)投资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明显调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大幅提高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数量比例。一方面产业结构不仅决定投资总量和投资增长率,而且决定投资结构;另一方面投资结构的调整也能强有力地影响产业结构。通过调整投资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可以提高一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降低另一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攀枝花是由钢铁基地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城市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第一、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发展缓慢。2002年止,我市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只有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攀枝花朝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但产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攀枝花城市功能发挥。

  1、从产业结构整体来看,第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九五”时期,攀枝花市政府确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总方针。加之96年攀钢二期工程、98年二滩水电站两个大项目的竣工,第二产业投资开始迅速下降。从2000年开始,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鼓励房地产开发投资,使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向第三产业倾斜,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到2001年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占到了全社会投资的42%,到2002年,由“九五”初期的12.71%上升到47.75%;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则由“九五”初期的87.02%下降到了47.41%;第一产业投资的比重也有稳步的提高,由“九五”初期的0.28%上升到4.80%。在GDP的构成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也开始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结构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攀枝花三次产业结构

  

单位:%

  

  1995 2000 2001 2002
GDP 一产业 7.8 6.90 6.80 6.1
二产业 68.9 68.60 67.7 68.7
三产业 23.3 24.50 25.5 25.2
固定资产投资 一产业 0.28 1.13 7.58 4.84
二产业 87.02 53.27 43.98 47.41
三产业 12.71 45.60 48.44 47.75

  2、从各产业结构内部来看,在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的同时,还存在着各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1)在第二产业内部。第二产业的发展中存在新一轮高能耗行业快速增长,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升级类投资比重偏低。在经历了攀钢二期和二滩水电站的投资高峰期后,整个第二产业投资回落谷底。经过三年的调整,到2002年,随着新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和攀钢三期工程开工,第二产业投资总体规模开始扩大,全年完成投资2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73%,高于全社会的投资增长速度。同时是随着社会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行业等快速增长,煤炭采选业增长29%、冶金行业增长1倍、有色金属冶炼也从无到有。但是在整个第二产业内仍然只有一个支柱行业、一个支柱企业,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中69%的投资是由攀钢完成的。

  (2)在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业和市政建设快速发展,文教卫生以及科技服务的投资增长缓慢。由于多年来在交通方面的投资欠帐,这几年财政集中投入交通建设,而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如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等行业的投资被忽视。“九五”以来全市用于卫生体育方面的投资只有3.19亿元,平均每年只有4千多万;用于教育文化方面的投资只有4.42亿元,平均每年只有6千多万;用于科技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7年累计只有1257万元;房地产开发有16.4亿元,平均每年2.34亿元。

  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给我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敲响了警钟。攀枝花虽然不是疫区、没有大面积地爆发疾病,但一例疑似病例已经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多年来,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1996年,卫生事业费占预算支出的7%,而到2002年却降到了5%,投资额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4%。与卫生防疫情况类似的是教育,教育投资的比重也偏低,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11.42%。2002年,全市在教育方面的投资70%以上集中在两个大项目:攀枝花学院和市第三高级中学。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只有每年少量的国债和一些零散资金,分散在全市两县一区的各个乡、镇中小学校。可以看出,尽管改革以来政府直接投资规模较大,但是,政府投资过多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那些涉及公共利益、特别需要政府投入的领域却被严重忽视了。因此,今后应加大与公众当前福利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方面的投入。

  (三)投资的再生产结构——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上升,投资技术含量增加

  按投资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再生产可分为扩大再生产和简单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又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前者是指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加,如生产场所的扩大、机器设备的添置等;后者是指场地功能投资质量的提高,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对原有的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原有的工程进行改建等。

  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更新改造投资是简单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进步的影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

  攀枝花在1982年后,才开始有更新改造投资,也是在这个时期更新改造投资在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最高,83年达到了53%,以后逐年下降,最低时只有8%,即使在攀钢二期工程的投资高峰期,由于同时有二滩水电站的建设,更新改造投资最高时的比重也只有12%。从2000年攀钢的三期工程开始后,全市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才开始上升,到2002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九五”初期的9%上升到35%,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则由81%下降到42%,改变了长期以来更新改造投资少、增长慢的状况。从“八五”以来的12年时间全社会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33%,更新改造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6%,基本建设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8%,更新改造大大快于基本建设的增长速度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中粗放型投资比重较高,进入“十五”以后,投资的技术含量开始提高。从项目的建设性质看,新建、扩建的投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0年60%下降到2002年的45%,新建、扩建不再占绝对优势;改建的投资由26%上升到54%。再从投资的技术构成看,用于设备、工器具的投资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21%上升到2002年的37%,说明投资的技术含量上升,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经济增长的实力正在不断加强。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开始,更新改造投资开始快速增长,200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仅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更改投资合计,就高于“九五”期间的总和。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投资的分配使用,要充分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使投资结构建立在新技术、高技术起点上。

  二、五年内投资总量的基本预测

  适度的投资规模对推动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投资结构是否合理则关系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能否得到优化调整,进而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协调、平稳发展。同时,投资结构合理化还是提高投资效益和整个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我市投资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着主体结构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五年翻番的规划,五年内全市将完成400亿元的投资总量,投资拉动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我市自二滩竣工后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偏低,投资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够强。投资率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当的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九五”以来(1996-2002年)由于二滩水电站竣工,攀枝花固定资产投资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九五”初即1995年末攀枝花固定资产投资率为72.87%位居全省第一位,到2002年投资率仅为34.04 %,位居全省第十位,7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率下降了38.83个百分点。投资率低意味着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偏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够强。

  按我市制定的五年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到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五年累计投资400亿元。如果按照我市目前(2002年)的投资率计算,到2007年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为91.9亿元,五年累计投资仅能完成357.48亿元;如果按照2002年全省37.03%的投资率计算,到2007年我市当年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00亿元,五年累计也仅能完成投资377.87亿元;要完成市委市政府五年经济总量翻番,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00亿元的目标,我市投资率至少要达到40.37%,比目前高6.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18.37%,2007年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9亿元。

  因此,我市必须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率,充分体现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 合理调整投资结构

  (一)大力调整投资主体结构,采取措施支持民间投资,提高其增长速度。

  攀枝花作为四川省城镇化水平最高、人均GDP和经济发展速度居前的城市,民间投资所占的份额却大大低于全省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极不协调。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国有经济与外资经济进入同一竞争性领域的门槛标准化、统一化,以后无论是民营经济还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只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要求,就应该享有相关“产业进入”的权利。

  目前,攀枝花的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现代化的交通通道尚在建设中,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加之奥运会和世博会加剧了资金和技术向北京和上海的流动和集聚,对西部地区来说增大了资本市场竞争压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已经转向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保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等方面,单吸引民间投资靠优惠政策已经远远不够。建设一个透明、稳定、高效的投资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两种格局,一方面社会民间闲散资金较多,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缺乏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民间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形成全社会多种投资主体并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才能增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可以从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国民收入不是用于消费便是储蓄,投资是储蓄的运用,在均衡条件下储蓄等于投资。储蓄是没有用于当前消耗的那部分收入,它对国民收入水平起收缩作用,而投资则是总需求的一部份,它对国民收入起着扩张的作用。1999年以来攀枝花居民储蓄存款都大于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居民储蓄的34%—54%之间,这说明有较大的储蓄额未能转化为投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对国民收入水平而言收缩力量大于扩张力量,也说明区域内有较大的资金资源可以进一步加以运用,使其转化为资本、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差额也逐年在增加,说明信贷资金资源有较大的运用空间。

  (二)调整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充分体现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保全市国民经济五年翻番总体目标的实现。

  为实现全市国民经济五年翻番总体目标,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能源开发和矿产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结合起来”的发展思路,以这一思路壮大钢铁、钒钛、能源、化学、绿色、服务六大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为此,我市投资结构的调整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第一产业的投入,加大对绿色产业建设的投资

  民以食为天,第一产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产业结构怎样调整,都必须确保第一产业的投入。从攀枝花的实际情况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而我市的农业生产在自然条件上具有独特的光热优势,有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绿色产业。

  要发展绿色产业就必须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对绿色产业的投资要做到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突出特色。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增大畜牧业、水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日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争创攀枝花名牌绿色食品;健全农副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同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生物药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2、稳定和巩固第二产业的投资

  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尽管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第二产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第二产业在GDP中仍占67.7%的绝对优势,在对投资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仍必须高度重视和巩固二产业的投资。我市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中有四大行业(钢铁、钒钛、能源、化工)是第二产业,这四个行业是攀枝花工业的主导力量。在钢铁和钒钛方面,要继续以钢铁为核心,全力支持和抓好攀钢三期工程建设、白马矿区建设,18万吨高钛渣等项目建设,在把攀钢打造成西部钢铁“航空母舰”。同时要发挥和加大其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围绕攀钢壮大地方企业,加大对高附加值钢铁深加工产品和钒钛制品加工企业的投资,壮大其发展;在能源工业方面,要坚持水火并举,在抓好二滩水电站达产增效的同时,重点加大对火电生产及小水电的投入,抓好攀煤集团煤矸石电厂、攀枝花发电公司矸石发电机组的建设。同时加大对输变电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城乡电网改造的投资力度,最终形成水火互济、丰枯调节、大中小并举的能源配置;在化工方面重点要加大对磷化工产业链、电解铝制品产业链的投入,发挥川投电冶的龙头作用,形成全省最大的电冶化工基地。

  3、重点围绕服务领域加大三产业的投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证明的普遍规律。攀枝花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攀枝花市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加大三产业的投入,一是要继续加大和巩固对交通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三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创造好的硬环境;二是重点加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领域的投入。现代服务业是三产业中的一个亮点,是推动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服务业的投资方面,旅游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星级服务,融入川西南、滇西北旅游圈,吸引365体育滚球:人来观光、旅游、投资、经商、发展。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依托,以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为目的,大力改造和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把发展房地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同改善职工和居民居住条件结合起来,扩大住房消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环保、仓储、连锁、信息、咨询、中介等现代化服务业。三是要加大对科教、卫生、社会福利、信息等行业的投入,为三产业发展营造好的软环境。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省委、省政府365体育博彩:攀西资源开发的总体部署的落实,都给攀枝花投资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动力源泉。我市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加大对传统行业投资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后劲,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使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